Get the pdf download to your inbox:

No spam, a download link will be sent directly to you.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

Stay on top!

Get helpful articles and special offers once a month.

纳米尺度蛋白质分析

Tau蛋白作为一种微管稳定因子而广为人知[1]。这种微管相关蛋白(MAP)特异性表达于神经元中,主要定位于轴突远端区域。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会降低其与微管的亲和力,导致其聚集成配对螺旋纤维(PHFs)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从而改变突触连接并引发神经退行性病变。Tau蛋白的聚集与高度磷酸化是阿尔茨海默病(AD)中细胞死亡的神经毒性标志。尽管空间分辨率有限,但研究表明通过FTIR方法检测1070 cm⁻¹附近的磷酸基团红外吸收峰,可实现磷酸化修饰的识别[2]。本应用说明将采用IR PiFM化学成像技术,对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脑切片中Tau蛋白的纳米尺度聚集行为进行可视化研究。

Fig 2 - Nanoscale Protein Analysis - App Notes on PiFM
图2:1744 cm⁻¹与1060 cm⁻¹波数PiFM图像共同凸显磷酸化蛋白质的相同聚集体

图1展示了来自TG样本(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的三组PiF-IR光谱(浅绿、蓝、紫色)及对照组(非阿尔茨海默病)的PiF-IR光谱;插图为脑切片AFM形貌图,并标注光谱采集位点。TG样本的浅绿与蓝色光谱与对照组光谱相似,均显示显著的酰胺I带(1660 cm⁻¹)与酰胺II带(1550 cm⁻¹)特征峰,以及较弱强度的1740 cm⁻¹(脂质酯基C=O伸缩振动)、1243 cm⁻¹(磷脂PO₂⁻不对称伸缩振动)和1065 cm⁻¹(磷脂对称伸缩振动)特征峰。在TG样本类聚集体特征处采集的紫色PiF-IR光谱显示1740、1243及1065 cm⁻¹处峰强度显著增强,而酰胺峰强度减弱。图2展示了1744 cm⁻¹与1060 cm⁻¹波数采集的PiFM图像及同区域AFM形貌图。可见两幅PiFM图像凸显相同特征结构,该现象很可能源于磷酸化修饰;需注意纳米尺度特征在兩幅图像中均得到良好重现。目前难以判断PiFM特征是否与形貌特征存在关联性。

Fig 3 - Nanoscale Protein Analysis - App Notes on PiFM
图3:TG(阿尔茨海默病)与对照(非阿尔茨海默病)样本的形貌图及1650 cm⁻¹(标记周围组织)与1740 cm⁻¹(标记磷酸化蛋白)波数PiFM图像。值得注意的是,尽管TG样本存在大量磷酸化蛋白聚集体,但两者形貌与周围组织特征仍呈现相似性。

图3展示了分别通过酰胺I带(红色,1650 cm⁻¹)标记周围组织、磷酸基团对称伸缩振动(绿色,1740 cm⁻¹)标记磷酸化蛋白的TG与对照样本形貌及PiFM图像。两样本AFM形貌高度相似,均呈现高达数微米的高度起伏特征。同样,1650 cm⁻¹波数PiFM图像显示的周围组织特征也极为相似。然而,1740 cm⁻¹波数显示的磷酸化蛋白聚集态图像则呈现显著差异:对照样本中两波数图像基本重合,表明脂质均匀分布于组织中;而阿尔茨海默病样本的1740 cm⁻¹图像不仅显示脂质/组织背景(在形貌起伏较小的中上部区域最清晰),还显现出遍布组织的大量聚集体——我们将其归因于磷酸化修饰。

自组装蛋白笼

自组装蛋白可作为”智能”生物材料的构建单元,充分利用蛋白质丰富的结构与功能特性。该领域已设计出诸如二十面体蛋白笼等新型自组装结构。由于二十面体蛋白笼能封装大体积物质,常被用于疫苗设计与靶向药物递送。

图4比较了三种不同放大倍数(扫描尺寸)的PiFM图像与单个自组装二十面体蛋白笼的SEM图像。PiFM图像通过分次扫描采集以验证其特殊形状(非完全圆形)与内部信号对比度的可重复性。PiFM图像显示的尺寸与类六边形轮廓与同放大倍数的SEM图像高度吻合(图像按等比例尺显示)。PiFM图像显示笼内对比度差异,暗示不同晶面存在——其棱与面表现出不同的酰胺I带(1666 cm⁻¹)信号强度;由于激发光主要沿针轴方向偏振,该图像显示了酰胺I带的偏振依赖性响应。PiFM图像旁附二十面体笼示意图,以标注图像中暗示的晶面结构。更多细节参见文献[3]。

Fig 4 - Nanoscale Protein Analysis - App Notes on PiFM
图4:1666 cm⁻¹波数下采集的自组装蛋白笼PiFM图像(三种不同放大倍数)及对应SEM图像。单个蛋白笼的PiF-IR光谱清晰显示酰胺I带和II带特征峰。

参考文献

  1. Cell Biochem Funct. 2020, 38, 686–694
  2. “FT-IR analysis of phosphorylated protein,” Proc. SPIE 5461, Biophotonics New Frontier: From Genome to Proteome, (8 September 2004)
  3. J. Am. Chem. Soc. 2019, 141, 23, 9207-9216

Interested in a niche application?

Ask us, we may have already studied it.